我国医疗设备产业“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东方医疗器械网
关键词:医疗设备
日前由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的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上表示,为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将建立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随着当前医药卫生体系改革,造成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昂贵的进口诊疗仪器,如果国产的诊疗产品能够起到同样的诊疗作用,那么将大大降低整体的医疗成本,同时还可以不断促进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是自主品牌产品的性能问题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国产产品一直打不开局面的重要原因。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普遍实力较弱,绝大都数都是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仅依靠几家较大的企业来支撑我国整体的医疗器械升级大局是不现实的,所以推广国产医疗器械的关键是产品质量和性能,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在于企业研发能力,而在目前只有通过不断整合当前的医疗器械企业,形成几家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研发出高端产品才能使医院真正的广泛应用国产设备。
11月8日—9日,中国医疗设备民族工业发展大会召开,来自监管部门、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的嘉宾,从国家战略解读、行业领袖视野、售后服务创新、数字医疗展望、产业服务升级5个维度,全面规划、阐释了医疗设备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介绍,科技部将引领行业完善医疗设备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基层市场实现医疗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拉动产值800亿元—1000亿元;在高端市场突破主流产品的高端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品牌,实现产值1000亿元—1500亿元;医疗器械创新衍生的家庭医疗、健康服务业、老龄服务业预计拉动上万亿元市场。
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分为甲、乙两类,长期实行的是配置许可证制度。卫生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负责编制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确定全国规划控制数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配置数量。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则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据了解,甲类设备包括PET/CT、伽马刀、质子治疗系统以及其他在区域内首次配置的单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用设备等;乙类设备包括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X线机等。其中,PET/CT和头部伽马刀被作为需要监管的主要甲类医疗设备。随着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在政府层面,推动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成本的迫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