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最迫切需求是什么呢?盛京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全宇表示,无非是助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医疗服务的不断改善。
目前,以北大人民医院、盛京医院为代表的信息化排头兵,除通过智能导诊、便捷支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外,更着力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依托于软硬件设备,实现药品使用、取血输血、围手术期等环节的闭环管理,做到全员可追踪、全程可追溯、个体可纠错;医护人员使用PDA,实现床边下医嘱和床旁护理等。
但放眼国际顶尖的移动医疗创新应用,能做的远不仅如此。此前,IBM公司与梅奥诊所、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纽约基因组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将Watson认知计算系统应用于医疗领域。该系统收录了肿瘤学领域42种医学期刊、60多万条临床试验证据、200多万页的文本资料、1500份真实案例,能够在几秒之内筛选10年癌症治疗历史中的150万份患者记录。
对于这位头脑发达的“沃森医生”,王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利用云数据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为癌症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找准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的发力点。
此外,一些企业助力医院提高诊疗水平的探索同样值得肯定。比如某款App产品可根据医生专业,精准提供最新的医学资讯、继续教育、会议直播服务,并开放中华医学会文献数据库的全文免费阅读,帮助医生完成最新课题研究报告。
相较于院内服务,诊后服务领域更是一块“肥沃的荒地”。朱双全介绍,联新正将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医患沟通需求作为新产品的研发定位,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和安装于其上的应用软件,实名就诊的出院患者将可实现与主诊医生的实时沟通,医生也可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随访。
“从医院需求出发不能是一句空话,否则移动医疗就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之物。”朱双全感叹,与医院顺畅沟通、紧密合作,是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景医学或是最佳发展方向
尽管移动医疗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医疗生态,但在王杉看来,目前的移动医疗表现形式仍然游弋于医疗内核之外。
王杉认为,实景医学或是移动医疗的最佳发展方向。实景医学即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处于自然生活状态下的患者,实时开展疾病数据采集、分析、诊断、治疗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比如,4%的国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很多OSA患者不得不在预约后,等待1个月~3个月到医院的睡眠实验室睡一晚,以采集睡眠数据,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面对不熟悉的医护人员,睡在不舒服的病床上,患者表现出的数据会真实么?”王杉认为,OSA与眩晕、慢性心衰、疼痛等患者的观察监测都应在自然状态下完成,而实景医学模式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机遇。“只要患者遵医嘱使用相应的可穿戴设备,通过无线技术将在家中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送回诊断中心,医生就能及时进行诊断,制订出治疗方案。”
王杉强调,在这一模式中,大型综合医院、各类保健机构承担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任务,社区医生的职能将发生转变,负责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各级各类医院将实现无壁垒、无缝隙衔接,医院还可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开支。
“当然,这种新型模式也对医疗领域提出了新挑战。”王杉提出,首先要确保设备采集、传输数据的客观性、科学性,前提则是数据采集设备质控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操作人员准入、培训、继续教育的开展等。但目前的现状是,具备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功能的App软件尚未纳入法律监管,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还达不到临床的要求。
此外,能否基于循证医学原理,对碎片式的医疗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国人健康数据库,拓展数据背后的医学价值,还需打上问号。王杉说,不同医疗机构人员合作提供医疗服务时,由谁承担法律责任?数据传输涉及的患者隐私、数据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政府支持,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