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后果往往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脏猝死,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是防治这些严重后果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
有效的手段。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心律失常发病率相当。全球每年有40多万名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但是我国每年仅植入1万多例。欧美每百万人口安装心脏起搏器约800台,
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仅安装35台。在我国偏远地区,这一数字就更低了。
观点1:起搏器治疗符合基本医疗范畴
“问题是人们对心脏起搏器的认识不足,医院条件及医生技术也限制了植入性器械在我国的应用。另外,很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远远不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
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对记者说。
“有些老百姓以为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奢侈品,其实不是这样的。心脏起搏器是用来救命的医疗器械。用不用得起心脏起搏器,取决于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如
今,涉及肿瘤治疗的医保政策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对于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治疗,医保政策却非常有限。要知道,心律失常是一种随时可能致命的疾病,而植入起
搏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仅能缓解一时。因此,植入心脏起搏器符合基本医疗的概念,政府一定要予以考虑。”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
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强调。
观点2:对心脏起搏器治疗“松绑” “用得上、用得好心脏起搏器,取决于科普宣传、报销制度、培训机制这三个方面。”黄从新教授强调。
据了解,目前,我国能够开展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有1000多家医疗机构。这是什么概念?张澍教授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在全国上万家医疗机构中,只
有7%的医院能够开展普通起搏器植入手术,技术覆盖率是非常低的。另外,目前全国有100多家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培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每年仅能培训
2~3名专业医生,全国每年也只能培训出200多名专业医生,这与临床需求相比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呼吁促进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培训工作,同时希望卫生行
政部门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予以‘松绑’。”
张澍教授解释说,按照规定,目前只有三甲医院才可以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从技术安全性的角度来说,这一规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来
看,这项规定有着不合理性。因为县级医院不能做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大量患者就必须到大医院进行治疗,这会给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高的风险,并且偏远
地区的患者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只要能请到专业医生,并且具备相关医疗设备和条件的县级医疗机构,就应该鼓励其开展起搏器植入治疗,不然很多心血管病患者
可能永远得不到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