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心电监测仪护理过程中产生问题,以下列出对应的对策
1.树立主动意识,多层次培训:加强护士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培训,学习心电监护仪使用的一般注意事项,院内采集心电监护仪应用之问题,以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为原则。采用形象化的培训与实践,设置监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如电极片接触皮肤油脂过多的处理,更换电极片的时间等。也可虚拟不同参数偏差值,举办专题培训,演练和强化护士对心电监护仪检测偏差值的把控能力与分析判断思维,使护士树立新的心电监护观,变机械、依赖、被动型的应对心电监护的偏差值异常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因素对监护质量的干扰。
2.树立骨干,促进成长:各科室选定1名护士作为心电监护操作骨干,参与院内培训,一旦科室内患者在心电监护过程中,出现系统问题或是偏差值异常与患者症状不相吻合时,发挥指导作用,做出正确判断,把控监护问题的关键点,以点带面的促进护士能排除心电监护仪的一些简单故障,从而推动心电监护在护理工作中的研究和发展。
3.提高书写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护理记录、专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开展相关护理记录知识竞赛,使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出现的缺陷,破坏了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心电监护各项客观数据的科学记录不仅是护理工作的需要,而且在将来可能发展的法律事件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护士同样会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护理记录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保证护士提供的检测数据客观真实。
4.重视交流沟通,降低纠纷隐患: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当心电监护出现报警或数据值与患者表现症状不一致时,护士更应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讲解和说明,同时,科学讲解一些影响心电监护的因素,如避免病房拥挤,减少指示灯的信号干扰等。在护理记录上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护理记录单挂置在患者床旁,做到记录准确及时,解释到位,让患者和家属心身踏实,消除疑惑心理,最大限度降低纠纷隐患,确保对患者护理监测的质量,使心电监测仪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