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核发”制度如何调整,截至记者发稿,国家卫计委对本报记者的采访需求仍未答复。
“此前就听说明年4月份甲类医疗设备的配置许可会有变化,目前应该还在探讨阶段。”11月12日,国内一家知名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高管向记者表示。
机会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制度实行多年,弊端也逐渐显露。
“现行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制度,对国产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压力更大。大型医疗机构不缺钱,在好不容易申请到配置证后,医疗机构更多会选择价格昂贵的进口医疗设备,这对拉低进口设备的价格是没有好处的。”鱼跃医疗董事、副总经理兼董秘陈坚向记者表示。
“大型医疗设备的配额始终是紧张的,导致没有需求的医疗机构也会配置大型医疗设备,而真正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又配置不到,真正的需求被压制,无效需求被激发。”陈坚说。
而对资金并不充足的小型三甲医院、二级医院来说,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又并不充足。尤其,民营医疗机构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公立医院竞争着紧张的配额。
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告诉记者,高端医疗设备配额上,过去很多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配额是没有明确比例的,民营医疗机构需要和公立医院去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当初我们的第一台CT和核磁共振的申请,经过多次沟通、专家论证后才获得批准。目前,国家从政策层面对民营医疗机构申请CT、PET-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已经有所放松。“张黎刚说。
今年年初,《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按照非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配备不低于20%的比例,预留规划空间。
张黎刚认为,医疗机构若通过环评,需要配置医疗设备,行政上不应该做限制,应放开审批。
实际上,今年年初,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已经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成都等五省市开始试点,对医疗机构申请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给予放开,但是申请进口的大型医疗设备,还是很难拿到配置证。
“相当于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削减原有的配置证。”一位医疗设备生产企业高管告诉记者。
在该人士看来,“这种改变是巨大的,比如在江苏、成都、上海,医疗机构在申请医疗设备时,若注明购买国产的,配置证就比较容易拿到。”
“国产医疗设备目前有价格优势,对国际品牌有压力,进口设备价格降低下来,对市场将是一个良性促进。”张黎刚表示。
争议
长期以来,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市场70%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跨国企业所垄断。该垄断格局被称为“GPS神话”。
“国内企业在大型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份额不足10%。”陈坚表示。而据记者了解,像PET-CT这样的甲类大型医疗设备,目前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前述企业高管分析,目前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在部分省市开展试点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国产医疗设备的配置给予倾斜,存在政策导向,有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可能。“卫生主管部门站在行业管理的角度看,医疗设备的采购是无序的,仍需要规范。”
在他看来,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许可不能全部取消或放开。“完全放开审批的话,部分医疗机构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进口设备不需要降低价格,长期来看,这对本就处于劣势的国内生产企业来说将会是举步维艰。”
他认为,对进口医疗设备的配置采取一定的限制,而对国产的配置许可相对宽松,对国内生产企业是大利好。“客观来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如果不控制的话,有些医院会过度、无序采购。甲类设备基本都在500万元以上,相关部门还是要进行控制。”该高管表示。
现实中,由于“GPS”对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垄断,使得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价格昂贵,最终导致检查费用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