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未来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摆首位
文章来源:东方医疗器械网
关键词:医院未来信息化
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在中国应用不过数年的时间,有人说,移动医疗对传统健康管理模式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对此,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友
好医院”)信息技术和管理部副主任张铁山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表示,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普及会给健康管理模式、医疗服务模式带来更多的形式与手
段,让曾经没有能力完成或是低效率下的工作得以完成与提升,让很多以往很难实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的事情,信息技术为医疗服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领域,它不是
颠覆,而是一种创新性重构。
以最常见的慢病管理为例——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且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疾病,药物干预、饮食调理和合理的锻炼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
的药物、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的管理还远远不够。2012年,中日友好医院获得国家科技部的支撑课题,它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利用网络、智能穿戴化设备对患
有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张铁山介绍,“目前,我们针对北京市的30个社区、1000名患者开展为期三年的跟踪管理,所有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患者都
要配带运动监测设备,实时将运动监测数据反馈给我们,不同的医生通过短信、电话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服务、干预、健康管理。包括健康指导、饮食改善意见、运动
服务、用药指导等。真正将产品与服务融合一起。”
或许有人会问,患者配带的监测设备数据是否准确,不同品牌的产品会不会造成数据存在差异?对此,张主任表示,作为科研项目,目前还在探索、尝试、完善中,
“我们并不关心用户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来监测,更多的是关注这项应用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通过长时间对糖尿病患者运动的监测来统计合理锻炼是否可以降低糖尿
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通过合理锻炼是否可以使患者的血脂、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用户的反馈及它真正的应用价值是否对健康管理真正产生效果。”
事实上,市场上针对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健康类应用有很多,但他们的产品更多的是提供了技术应用,没有关注服务与管理。张铁山认为,移动医疗主要的效果最终
体现在应用与服务上。而服务的关键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来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健康信息和全过程的、个性化的管理与干预,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这是不
可能实现的事情。只有将技术整合到了服务、应用里,产品效果才会更完美。
远程医疗:属医疗问题而非信息化建设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使远程医疗成为可能,远程医疗为偏远地区患者节省就医路途费用,改善了偏远地区医疗稀缺及分布不均,加强了急诊服务能力,为偏远地区及城市地
区患者通过网络问诊减少了等待时间,实现慢性病的有效自我管理,减少住院和急诊就诊量,引导更多患者去社区就医降低了整体医疗成本。国家大力投入远程医疗
项目,为什么一直应用不起来,造成大量设备闲置呢?基层医生开展远程会诊的动力又是什么?张铁山认为,远程医疗作为一种协同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系统只是沟
通协作的手段和工具之一,远程医疗的本质问题是医疗服务问题而非信息技术问题,而大家都误把其仅仅当做信息化建设来做。
用户的需求很重要,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远程医疗遇到的最大难处是业务流程的完善和规范,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张铁山表示,过去
都是技术在推动远程医疗,要想成熟发展,必须要将其转变为业务驱动,这个转变已经在发生,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事情本身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远程医疗同样
如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医生工作行为习惯与模式的转变,医生、患者、医院对远程医疗的认识培育,张铁山相信未来五到十年,远程医疗就会慢慢发展起来。
信息化是无止境的,信息化最关键的问题体现在应用上,张铁山始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看待每一件事情,他认为信息技术的改变和人的成长一样,随着时间的流
逝,只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作为技术人员,他只需埋头专心地去更新技术,认真体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而作为用户,他只需在现有技术水平下
尽可能的去应用,只有这样,技术与应用才能走的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