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角膜是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类似人体角膜的产品,人工角膜一般包括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两部分。光学镜柱是用光学特性优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材料制成,用以替代病变后阻碍眼球光学通路的浑浊角膜;周边支架相当于连接光学镜柱和周边组织的桥梁,故而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人工角膜发展背景
自法国眼科医师Pellier de Quengsy于1789年首先提出将玻璃片植入混浊角膜以恢复视力以及Weber于1871年首次将一片水晶玻璃植入患者角膜,开创了人工角膜植入史以来,人工角膜的研究发展经历了200多年,经历探索、停滞、复苏和发展4个时期,无论在材料设计、制作工艺、手术技巧,还是术后处理都有新的发展。
前景展望
理想的人工角膜及前景展望
目前已有多种人工角膜应用于临床,但其材料均达不到理想要求,且由于人工角膜的晚期并发症:角膜溶解、植入物排出、房水渗漏、眼内炎、人工角膜后增生膜、青光眼等,目前仅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失败的双眼角膜混浊性失明患者,一般只作为最后的选择。理想人工角膜应具有以下特点:①优良的光学特性,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② 能够与自体角膜组织长期共存,并紧密结合。③无不良反应,并发症少。④手术简单,制作容易,经济实惠。
今后,人工角膜的研究重点是集中生物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医学专家联合攻关,选择真正生物相容性材料,改善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周边支架和受体组织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