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以活跃的身姿频频跃入公众视线。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市场上产品五花八门,且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据从业人士反映,在缺乏政策保障和引导下,实际应用并不如预期,不少企业在尚未找到可以产业化、盈利化路径之际,前进的脚步也变得快慢不一。
首款“智能疼痛医生”创就诊新模式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达300余万例,其中75-90%的晚期癌症病人伴有剧烈的疼痛征状。持续存在的严重癌痛不仅引起癌症患者
躯体的不适,同时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及人际关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80%与严重的疼痛有关。然
而,由于医患沟通不畅、治疗不规范、镇痛知识缺乏等原因,许多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日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采访了解到,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学会与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一道,连续两年承担“民政部中央财政资金
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针对癌痛患者开展社会救助服务。项目除了进行义诊体检、送医上门、跟踪随访等传统医疗服务形式,还专门开发了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智能疼痛医生。
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所长丁罡告诉记者,这款APP利用国际通用的卡氏评分表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估病人生存质量,采用国际公认的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状态,将患者疼痛相关指标实时上传至服务器,便于主诊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更新医嘱。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何士刚表示,随着市场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移动医疗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希望相关部门能有更大程度的资金支持,也希望这类项目可复制、可推广,运用到其他疾病领域,比如抑郁症、帕金森、中风等。
眼花缭乱的移动医疗
从全球来看,整体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截至2013年约为45亿美元,市场预计2017年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将超越日本占据整体亚太市场的37%。
事实上,前者风险较大,后者更被看好。因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医院的角色除了是提供医疗服务活动的场所外,还是一种组织形式。国家卫生
计生委此前发文称:“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
供诊疗服务。”
“这种不允许医生随意开展移动医疗的文件,印证了市场之前的担心,相关部门并不希望市场上有些产品的步子跨得太大,认为有不能控制的风险。”季序我说。
然而,一家做智慧医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是出于患者安全考虑,步子慢一点都能理解,可是问题并不在此。据他透露,有关部门考察过后觉
得很好,但推动热情不高,因为怕担风险,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指出,移动医疗未来主要有三大趋势。一是产品的便捷化、精细化,即对特定病患和医生定制以及对于单一病种开发的产品将逐
步丰富;二是健康数据管理比数据监测更重要,产品的数据从采集到管理到反馈的产业链形成,并非仅仅停留在娱乐健康管理上。三是标准化平台、个性化产品,产
品未来将在平台的不兼容导致产业链生态圈难以形成的问题上取得较大标准化突破,并在产品的个性定制上得到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