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常乐公社医院欢送令政策合影留念。前排右四为19岁的令政策。
令政策,1952年生,是令狐野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孩子。如果不算同父异母的姐姐,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以及两个弟弟。在一些常乐人记忆中,少年时的政策并不出挑。他总是穿一件军绿色的衣服,又黑又瘦。
1965年到1968年,令政策在常乐中学念书,学习属于中上,爱看书,文科尤其作文比较好,理科差一些。初中三年,令政策还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据他的一位同学介绍,他们的班干部都是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最能说明一个人在同学心中的地位。
1966年10月,毛泽东第五次接见红卫兵。令政策作为班上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跟着县里另外十多个孩子一同去了北京。这个名额,也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
只是那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话不多,出身很好的干部子弟在想什么。他很稳重,不轻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也不会把远大志向挂在嘴边。
相比之下,参过军,又当过电影放映员的大哥令方针反倒让大家印象深刻。在常乐人的眼中,那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年轻人,毛主席语录歌张口就来,走到哪儿,都能把气氛搞得火热。
数年之后,长子令方针在一次意外中丧生。失去大哥的令政策,以长兄的角色,肩负着一个家族的使命。关于令政策毕业后的去向,一些老乡的记忆和公开的简历略有一点出入。
公开资料显示,1968年10月至1971年7月,令政策在平陆县常乐公社医院、国营硫磺矿厂工作;1971年7月至1982年2月,他在运城地委机要办公室、省委办公厅机要处工作。
但据几位和他共事,以及给他办过人事调动的平陆老乡回忆,令政策是先去硫磺矿厂,再到常乐公社医院,然后直接调到省里。
1968年,令政策初中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年仅16岁的他也轰轰烈烈,去了离家80多公里外的国营硫磺矿厂。这个国营硫磺矿厂,在平陆曹川一带的深山中。据一位和政策同批进入该厂的老乡描述,厂里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特别是空气,常常呛得人喘不上气。
在厂里,令政策被分到了磺炉,干的都是体力活。同事们都觉得政策就是个孩子,很普通,在当年那批惹眼的年轻人中根本排不上号。没过多久,令政策就离开了硫磺矿厂,在常乐公社医院给病人抓药。他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质朴低调,一直到1971年离开。曾在平陆县人事局工作过赵姓工作人员回忆,当年省里要抽调一名机要员,县里的领导班子还为此专门开会研究。经过讨论,读过书,家庭成分好、各方面比较优秀的令政策脱颖而出,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1971年7月,常乐公社医院为了欢送这个即将去省城的年轻人,特别合影留念。在那张33年前的老照片上,19岁的令政策穿着白色背心,坐在前排中间,表情青涩懵懂。
更多热点请关注东方医疗器械网(http://www.qxw18.com/)。器械招商,首选东方医疗器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