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如X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
造影剂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血管、体腔的显示。造影剂种类多样,目前用于介入放射学的造影剂多为含碘制剂。自1924年美国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以来,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一样,造影剂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
随着影象诊断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不仅有了Ⅹ线造影剂,还有超声造影剂、计算机体层摄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及核磁共振成象等所用的特殊造影剂。那么造影剂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呢?
20世纪50年代,三碘苯--著名的泛影酸(Amidotrezoic Acid)被发现,由此产生的各类造影剂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这是现代造影剂史上的第一个飞跃。目前仍在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的碘成分几乎全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60年代末,瑞典放射学家Almen提出了非离子型造影剂概念,并于1971年报道了第一个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甲泛葡胺(Metrizamide,Amipaque),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的出现是现代造影剂史上的第二个飞跃。甲泛葡胺具渗透压低[485mmol/L(485mOsm .kg)]及耐受性好等优点,但其性能不稳定。
第一代的造影剂很快被第二代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所取代,代表药物有:碘帕醇(1974年生产)、碘海醇(1976年生产)、碘普胺(1979年生产)、碘美普尔(1979年生产)、碘喷托(1982年生产)、碘佛醇(1982年生产)等,这类造影剂具有渗透压低[500~700mOsm/kg]、耐受性好等特点,性能稳定,可高温消毒,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开始研制,以进一步降低渗透压。其中碘曲仑被证实具有无限水溶性,300mgl/ml时与体液等渗,且机能耐受性很好。其缺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太大(相对分子质量为1626),黏稠度较高。非离子型二聚体的出现被视为现代造影剂史上第三个飞跃,同类的尚有碘克沙醇,性能与碘曲仑相似。